中国古代家训肇始于秦汉,至宋代进入繁荣发展期。宋代家训的繁荣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。目前,存世的宋代家训文献数量较多、形式多样,内容主要为向子孙后代传授读书、治家和为官之道。南宋陆游《放翁家训》是其中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传世家训。《放翁家训》曾以《绪训》为名节录于元末明初陶宗仪辑《说郛》,现常见版本存录在《水东日记》《知不足斋丛书》《丛书集成初编》等书中。完整成书时陆游自述“年已八十”,约为南宋开禧元年(1205年)。全文着墨于修身齐家处事之道,内容丰富、见解深刻。
勤俭为乐 薄葬兴业
“俭”为陆游治家诫子之要义。在《放翁家训》中,陆游将陆氏家族溯至唐,“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”,“廉直忠孝”,自此家族繁衍不息,“孝悌行于家,忠信著于乡”,至宋代复为世家,繁荣兴盛。但因南宋偏安,奢靡之风盛行,为使后代不流于世俗,而延承家风,陆游多次在文中论“俭”。“俭”,一方面指勤俭持家,生活节俭。陆游强调,“天下之事,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”,教育子女以俭养德,以俭治家。为此,他列举了祖、父辈的勤俭事例训诫子女,比如高祖出入朝廷四十多年,始终没有积累大量财产;祖父少年时生活特别贫苦,衣带坏了,就用绳子系住断裂处等。另一方面,“俭”又表现为提倡薄葬,反对厚葬。在家训的后半部分,陆游自述“吾年已八十,更寿亦不过数年便终”。训中有丧葬相关篇目十一则,多为向其子孙交办丧葬事宜,内容更加接近遗训。从置办棺椁到下葬立碑,皆尚薄葬。他指出,“厚葬于存殁无益,古今达人言之已详”,强调厚葬对于死人和活人都没有任何好处,从根本上否定厚葬,告诫子孙谨守教诲,不要因世人言论而动摇。葬即是入土,但“木入土中,好恶何别耶?”在宋代,民间入葬常尚奢侈,仪式繁复,置“香亭、魂亭、寓人、寓马”,墓前立石人、石虎等。陆游厉行节俭,崇尚薄葬,这在当时尤为可贵。
睦邻为善 谦逊克己
《放翁家训》提倡的为人之道是戒贪节欲,谦逊友好。前者重在修身,后者侧重交友待人的态度。戒贪节欲之法,源于陆游对人性的深刻思虑。他提到:“大抵人情慕其所无,厌其所有,但念此物若我有之,竟亦何用?使人歆艳,于我何补?”意思是,人总是喜新厌旧,想要自己没有的东西,但是一旦得到了,又有什么用呢?最多只能让别人羡慕而已。陆游认为,经过这样的思考,“贪求自息”。在与外人交往中,他提倡后代做到谦逊有礼,与人为善,“人士有与吾辈行同者,虽位有贵贱,交有厚薄,汝辈见之,当极恭逊”。对于邻里纷争,陆游认为应当谨慎处理,小事不过是“侵占地界,逋欠钱物,及凶悖陵犯耳”,不必诉讼,遇事要宽厚豁达,不必斤斤计较。
乘时为学 耕读立家
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深谙读书治学之道。他重视子女教育,强调乘时为学,“人生才固有限,然世人多不能克尽其实,至老必抱遗恨”,并指出,自己四十岁之前没有认真读书,过了四十又精力衰退,教导子女以此为戒。在陆游看来,为学不仅要尚早,还要找到合适的途径,这个途径就是读书。他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,“子孙才分有限,无如之何,然不可不使读书。贫则教训童稚以给衣食,但书种不绝足矣”。陆游认为,读书是家族兴旺发达的基础,无论子孙才气如何,都要让他读书。如果家境贫困,只要读书的习惯不改就足够了。但比起家境贫困,陆游更为担忧的是“后生才锐者”,因为聪明有才的人,反而更易误入歧途,“最易坏”。对此,他指出,“切须常加简束,令熟读经子,训以宽厚恭谨,勿令与浮薄者游处”,要对后代进行教育约束,让其熟读儒家经典,做到宽容、忠厚、恭敬、谨慎,洁身自好,不交浅薄的朋友。《放翁家训》完整成书时,宋金对峙已近80年,陆游也已步入晚年。他收复失地、抗金杀敌的抱负始终难以实现,对南宋吏治也充满失望,于是他要求子孙后代决不出仕,专为农耕。他为子孙谋三策:“吾家本农也,复能为农,策之上也。杜门穷经,不应举,不求仕,策之中也。安于小官,不慕荣达,策之下也。”在陆游看来,耕读是上策;不参加科举,不做官是中策;做个小官,不贪求荣华富贵是下策。陆游把务农且爱学善读,作为立家兴业的根本。
诗文同训 忠义传家
作为南宋文豪,陆游今有存诗九千余首,其家训也呈现出诗文同训的特点。“文”主要指《放翁家训》和一篇题跋文字《跋范巨山家训》。“诗”指教育子孙的“示儿诗”,现存近两百首,流传较广的有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《病中示儿辈》《送子龙赴吉州掾》《雨中示子聿》《示子遹》等。以诗代训,诗文同训,《放翁家训》对读书、耕读立家等方面的论述与部分“示儿诗”的内容几乎相同,如《示子孙》中提到:“为贫出仕退为农,二百年来世世同。富贵苟求终近祸,汝曹切勿坠家风。”家训与诗互为表达,“示儿诗”是对家训的凝练,家训是对“示儿诗”的丰富和发展。陆游临终前心系国家,通过一首《示儿》凝练了《放翁家训》中的家风精神,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,教导子孙后代为国尽忠,恪守家训,传承良好家风。在陆游的言传身教下,其子孙多为官清廉,更有精忠报国、英勇就义之士。
来源:学习时报
作者:赵向琳